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台灣餐廳爆食物中毒!食用河粉、木耳等慎防米酵菌酸毒素 1毫克即可致命

台灣一間餐廳最近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造成 2 人死亡、4 人危殆,而引起食物中毒的元兇,目前推測是粿條及河粉當中的「米酵菌酸」。雖然香港比較少吃得到粿條,但河粉、米粉、米線等米製品,是日常飲食經常接觸的食物;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黑木耳及一些發酵椰子或粟米產品亦是高危食物。那麽到底什麼是米酵菌酸?中毒時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預防呢?

雖然餐廳食物中毒原因仍在調查中,不過由於患者均吃了粿條和河粉等米製品,不少醫生估計可能與「米酵菌酸」毒素有關。發酵米及榖類製品如保存不當,就會產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毒性強,即使沖洗及煮熟後也不一定能夠去除,只要攝取 1 到 1.5 毫克就可能致死。

哪些食品容易產生米酵菌酸?

過去內地和印尼曾出發生與米酵菌酸有關的嚴重食物中毒個案,涉事食物包括黑木耳及一些發酵椰子或粟米產品,所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亦提醒市民小心處理食材,避免不當的製作過程及儲存情況令食材受到污染。

容易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製作過程中通常都需要長時間發酵或泡發,以下 3 類食品最容易受污染:

1. 穀物發酵製品:腸粉、河粉、年糕、湯圓、玉米粉等

2. 薯類製品:馬鈴薯粉條、甘薯麵、紅薯澱粉等

3. 浸泡後的銀耳、木耳

米酵菌酸中毒時可能出現的症狀

由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為 30 分鐘至 12 小時。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 情況嚴重者可引致肝功能異常、血尿、意識不清、抽搐、休克甚至死亡。如出現可疑症狀,應立即求診。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1. 購買濕河粉、濕米粉、濕米線時,應注意產品生產日期、保存期限和儲存環境。存放於陰涼、通風乾爽處,最好於購買當天食用完,如食不完應放入雪櫃保存。

2. 如發現穀物發酵製品和薯類製品發霉,應該馬上丟棄不宜食用。

3. 不要食用自採鮮銀耳或鮮木耳。

4. 如需過夜浸泡黑木耳、白背木耳和雪耳,應放入雪櫃內。如果發現浸泡後的菇類表面黏糊、不成型或有異味,就應該丟棄。所有接觸食物的器具及表面應徹底清潔,方可調製食物。

~ 金銀島新設Whatsapp群組,發放最新50+相關資訊,歡迎您一齊分享,傾下計。 馬上 按此入谷

相關閱讀:食物發霉了,去掉變壞部分就能吃? 專家:或無法徹底清除菌絲 嚴重者可致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