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於大自然中
前陣子帶了好幾場大自然療癒活動。其中一項活動為慢步,參與者需隨著深呼吸一步接一步,視自己為初生寶寶,用剛張開的眼睛看世界。
不約而同,參與者都有這感受:
「才發現要慢下來是這麼困難!」
「不知怎的,慢走了兩步,自動又急步前進!」
我問參與者們:「其實要急什麼呢?」
我聽到的答案可歸類為:
「效率嘛!怕習慣了怠慢,便不能保持快的節奏。」
「俗語有云,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所以當然要快!」
「快快完成這件事,便可以做下一件事了,然後才可以休息。」
我續問:「那麼,慢下來,用初生寶寶的眼睛看到了什麼?」
「原來平日我不屑一顧的草地,樹的形態是那麼美!」
「每天我都經過這小徑,卻從未察覺這裡鳥兒的協奏曲蠻令人舒心的。」
「小草有翠綠、墨綠、蘋果綠色,很有層次感,眼睛看得很舒服。」
二十分鐘的慢步旅程令大家醒覺,原來在「快」的自動模式下,未必一定是得,反而是錯過了一些好東西。
都市生活繁忙,人時刻往前衝,與美麗的風景絕緣,未能停下來與旁人聊聊連結一下,沒騰空自己的心去盛載新事物。走馬看花,在資訊氾濫、講求速度、習慣同一時間處理多個任務 (multi tasking) 的年代,我們好像十分充實,但實際上空虛非常。
感受過慢的美,有參與者想知道如何學習慢活。我有以下看法。
慢活並非只是拉慢步伐。真正享受慢活,是從容不迫地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沉浸其中,不計較結果,只在乎細嚐其過程。
慢活是學習取捨。若你同一時間要完成很多目標,著實很難慢下來。要慢活,便得放棄一些東西。少欲求,才不用急。
慢活是令自己掌控生活節奏,應快才快,可慢則慢。有這種柔韌度,我們才能在應付生活和享受生活上取得平衡。
慢活是一個習慣,為自己的作息劃分界。工作或要談效率,工作以外,便盡情讓身心休息,沒必要同一時間做多項任務 (像用餐時一邊聽音樂又一邊看手機)。調低腦袋那個常在追追趕趕的預設。
給自己寬裕的時間,讓注意力隨著對環境的好奇去觀察、去發掘,是慢活的最好練習。而大自然是個不錯的慢活訓練場,因它含很多有趣的東西能讓我們沉迷。在大自然裡我們不用費神去思考,腦細胞能真正休息。
毋須花時間找什麼絕世秘境,也未必要完成所有工作才能休息。就在你的工作或居住地偷閒,找個小公園待一會兒,甚至只是聚焦觀賞身旁的小盆栽,嚐杯香草茶,聽聽大自然音樂…… 給點耐性,慢慢地,你或能連結慢活,享受「個人時間」 (Me time),拾回恬靜、喜悅與活力。
楊燕恩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香港衞生署認可名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林.工作坊
~ 金銀島新設Whatsapp群組,發放最新50+相關資訊,歡迎您一齊分享,傾下計。 馬上 按此入谷 ~
相關閱讀:當隻有智慧的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