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退休,投入進優之旅!(下篇)
我們要重新定義退休,令長壽人生添加色彩,為社會注入動力。根據世界各地的經驗和一些香港本土的實踐,筆者總結出個人、企業和政府要為應對百歲人生社會必需要做的 5 大轉變。
閱讀本篇前,請先看上篇:重新定義退休,投入進優之旅!(上篇)
3. 從「財務管理」到「有形及無形資產的規劃」
大多數人將退休計劃重點放在財務管理上,目標是賺取大量金錢(或其他有形資產)來過退休生活。很多學者提倡要同時關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金錢確實很重要,但它並非人生的目的,美好的人生需要同時兼顧無形資產,例如需要獲得家人的支援,結交優秀的朋友,掌握技能和知識,還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的是,在進優過程中,會出現轉型的機會,需要對自我有深刻的認知與反省,具備勇氣及魄力,對新經歷持開放態度。這些都是無形資產,在創建高效的長壽人生時,無疑與財務資產一樣重要。
4. 從「過期牛奶」到「陳年佳釀」
不管你計劃持續工作或者退休後繼續貢獻社會,問題是:我們能勝任甚麼?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行業與工種的不斷更新,社會大多數企業和人士都覺得 50 多歲的人之前所積累的技能和經驗都像「過期牛奶」一樣,不再適合社會的不斷發展。但最新的腦神經學研究發現,50 歲以上人士更具備一些新世紀關鍵能力,如:情商管理、左右腦思維互動、跨界團隊協作、洞察複雜問題的規律等等。透過總結過去的技能與經驗,優化提高上述的 50+ 能力,並學習新的知識及技巧,提煉成為對企業與社會有價值的「陳年佳釀」,進優人士完全可以在有興趣、有意義的領域,找一份有尊嚴而有體面待遇的工作,持續賺取收入的同時,也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Income with Impact)。
5. 從「退休專屬俱樂部」到「全齡進優社會」
在世界各地,退休人士大都選擇、希望、或者是被迫自成一國。富裕階層夢想進入像地中海度假村一樣的退休天堂;不能負擔高昂費用的中產人士的最新選擇是長者生活社區;經濟能力較差的只有入住環境不太理想的院舍。這模式的最大問題在於極端的社會隔離,即退休人士都應與社會上的其他年齡段分離,不同經濟階層的退休生活亦不會共處,跟大家所提倡的共融社會背道而馳,令社會的貧富不均更加劇化。“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 一書的作者極力提倡跨世代友誼和互動,以及政府和企業政策的改變,讓退休人士感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同時減低長壽對社會不平等帶來的衝擊。讓百歲人生不再是中低階層人士的詛咒,而是社會上人人共用的恩賜。
美國經驗帶來的啟示
安可(Encore.org) 是美國一個非政府組織,是由曾獲頒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社會企業家」的馬克費.德門(Marc Freedman)創辦,致力推動社會各界合作重新定義退休,協助 50 歲以上人士活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生下半場,鼓勵他們利用自己的專長、經驗和興趣,從圓自己的夢來成就他人的夢想、濟弱扶貧,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亦追求社會共好。其中「跨世代行動」(Gen2Gen)極具社會影響力。它旨在動員超過一百萬個 50 歲以上的人支持社會下一代,例如激勵他們尋找創新的方法來利用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指導年輕人蓬勃發展; 幫助商界和社區充分利用 50+ 人才,特別是幫 助年輕人才發展; 讓認同此計畫的人士參與在傳播資訊及相關活動,有效推動此運動。
香港本土實踐
筆者去年與一班來自不同行業、正處於進優轉型黃金歲月的人士(即在準備退休之年的前 10 後 10),共同經歷了一個為期 9 個月的<進優行動計劃>,包括互動工作坊、跟本土社會創新項目近距離接觸、海外交流團等等。希望成為香港推動改寫「退休」一詞的先行實踐者。脫胎換骨可能有點自吹自擂,但可以說所有參加者對勾畫退休生活藍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對於繼續我們進優之旅都充滿信心和憧憬。其中一個項目是推出一個像多年前一套電影《見習冇限耆》所提倡一 樣,協助 50 歲以上職場人士到一些年輕人創辦的公司做實習生,兩代人互相砥礪、做到雙贏。
有關<行動計劃>的資料可聯繫「進優行動」(ReWirement Action)
電郵:rewirement100@gmail.com
筆者:
謝家駒 仁人學社主席及<進優行動計劃>聯合創辦人
李國華 資深市場研究顧問及<進優行動計劃>聯合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