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人生與你:解迷篇 (下) – 壽命延長,到底是禍是福?11個長壽的挑戰
很多人會認為,壽命延長了應該是福吧,為甚麼會是禍?
閱讀本篇前,請先看上篇:百歲人生與你:解迷篇 (上)
根據《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作者的分析,情況並非這麼簡單…
首先,幸福不是必然的,要將長壽化作幸福也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再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才有機會達致幸福。
所謂禍,是指挑戰。長壽為人生不同階段 (不單是老年) 帶來眾多的新挑戰,包括很多是世界各地第一次出現的挑戰 (例如終生學習,事業迭換,延後退休等),不少是在人生較早階段便要面對的挑戰,任何選擇及結果都會為後來階段帶來重要的影響。
以下是作者列舉的一些挑戰:
1. 財力不足應付長壽需要
根據作者的分析,即使在經濟發達國家,假若把養老階段 (意指退休到終年) 的費用維持在最後月薪的 50%,大多數的受薪階層人士將不夠財力應付長壽的需要,要不就是退休後繼續工作,或是降低生活水平。
2. 一生中出現多個重要過渡
在二十世紀,一般人的一生主要有3大階段:求學、工作、退休,其中經歷兩個重大過渡。時至今天,這個三段式人生已不再適用。在百歲人生的世代,每個人將經歷更多階段,因而有更多的過渡。每一過渡都牽涉不同的準備,多類的可能性,任何選擇都會對日後階段有重要的影響。
3. 退休年齡後還需工作
由於要應付財務上的需要,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且愈長愈好。只有大富大貴或高薪人士才可倖免。現在愈年輕的,例如預期超過百歲壽命的,工作至70、80歲幾可斷言,除非在年輕的時候維持較高比例的儲蓄。
4. 科技及社會變遷衝擊所有行業
雖然預計更多人有財政上的考慮需要退休後繼續工作,但他們能否找到適合的工作卻是一個疑問。首先,科技日新月異,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日千里,很多今天存在的行業及工作,在未來會出現天翻地覆的轉變。新的工種不單止是新,而且會應用最新的科技。年紀長的人士,是否能適應這些變化及要求實是未知之數。
5. 終生學習談何容易
「做到老,學到老」本來已經是耳熟能詳的諺語。後來又有終身學習的說法,現在又出現了終生學習一詞。其實,意思都是差不多。只是有一個深層性的差別:終身學習可以說是一種人生態度;終生學習則是一種絕對需要。終身學習是可做可不做;終生學習則是非做不可。
6. 非物質資產的投資
本書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大部份人士都可能沒有足夠的養老金去應付長壽的需要。但作者亦強調,即使有充裕的財政能力,也並不足夠,必須同時投放資源及精力,不斷創造非物質資產。其中包括三大類: (I) 有創造收入能力的知識及技能;(II) 活力資產,即健康及社交能力;(III) 一種新型資產「轉型資產」(Transformational assets),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意指百歲人生的人士,由於一生中增加了很多階段,每一次的過渡都牽涉不少的準備、選擇及平衡得失,在極多變數的環境下作出重要抉擇,這需要一種特別的心態及能耐,才能成功轉型。
7. 化健康為無價寶
能否想像一個人百病纏身而又長命百歲? 不是無可能,但絕不好過,簡直是煉獄。不單自己受苦,親人及照顧者同也會苦不堪言。要能夠享受百歲人生,先決條件就是身心健康,即體魄健康及心靈健康。這些無價寶不是輕易得來,需要從年輕的日子便養成所需的心態、習慣、紀律及生活方式。
8. 人脈關係的經濟與精神價值
百歲人生,當然不可能孤獨渡過。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要建立超越家庭的不同人際關係,這些網絡不單有精神價值,更有經濟價值。精神價值是指友情、伴侶,互相關懷、照顧、分享等;經濟價值是指發掘就業機會、創業夥伴或資金的來源,甚至遇到經濟難關時的救命符。在百歲長征的最後20、30年,這些人脈關係更顯得難能可貴。
9. 與僱主若即若離
百歲人生中一個差不多是必須的指定動作,就是在一般接受的退休年齡後繼續工作。可能性當然很多,有些人會創業、轉行、當顧問、教書等。本書的啟示:最好的退休工作 (起碼最早的幾年),是繼續為原有僱主服務,設計及協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縮短工作時間,但繼續發揮你的專長,包括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及網絡,薪金當然會降低 (即使接近半薪也值得考慮),讓你開始享受半退休生活,但維持一定的收入,又有空間讓你探索其它可能性。
10. 對政府又愛又恨
想像一下:一個社會中大部份人有機會長壽百歲,政府會有甚麼角色?退休年齡、退休保障、醫療衛生、長者照顧、持續教育、企業退休政策、公積金政策、長者貧窮問題,有關父母供養的稅務安排等等,都與政府政策有關。但是,各國政府正忙於應付各種不同的挑戰,鮮有餘力來思考及策劃關於百歲人生的議題。日本是個例外,可能是因為人口老化問題已迫在眉睫。《百歲人生》一書出版後不到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便成立了一個高層次機構來探討有關政策,名稱就是 Council for the Design of 100-Year Life,其中一項最早的建議,便是大幅度提高長者照顧者的待遇。
本書的作者很現實,建議讀者一方面積極參與政策的討論及倡議,但同時不用寄以厚望,因為政策的醞釀曠日持久,爭議甚大,倒不如自力更新,自求多福。
11. 如何善用天賜的長壽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相比於上一個世紀,壽命長了20、30年。算這是天賜的長壽吧!如何好好地運用這些額外的需月,是現代人的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然,人們可以不加理會,依然故我度過一生。但《百歲人生》一書帶出了一個重要信息:能夠活到百歲只是一個可能性,需要在人生不同階段做足準備才有機會實現,這額外的20、30年是周詳計劃及不斷探索的結果,得來毫不容易。既來之不易,便值得特別珍惜。「人為甚麼要生存?」不單是哲學家才思考的問題;百歲人生有甚麼意義? 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回答。
之後四篇,將更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未完待續)
筆者:
謝家駒 仁人學社主席及<進優行動計劃>聯合創辦人
相關閱讀:百歲人生與你:解迷篇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