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協助年邁父母適應院舍生活:入住安老院3種情緒反應&4個方法幫長者做好心理準備

面對要送年邁父母送安老院,相信無論是父母還是你,都有好多心理關口需要跨過。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協助長者適應院舍生活。

院舍生活

研究顯示 ,長者往往因健康情況驟變,如認知障礙症、視力問題、跌倒等,而需要接受院舍照顧。很多長者會認為住進安老院等同無法再回家、失去自理能力必須等待照顧,甚至覺得在院舍「等死」。一般長者對院舍都有負面印象,抗拒住進安老院。如果長者在欠缺心理準備或帶著負面期望之下入住,院舍生活的適應將會難上加難。

長者本身是否自願入住、對院舍所持的態度,以及入住院舍前有否充分心理準備,會影響日後適應情況和對院舍生活的滿意度。身為子女,我們可從適應生活起居、休閒活動以至人際關係方面,細心照顧和關懷長者,均能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融入院舍群體生活。

長者入住院舍3種常見情緒反應

1. 恐懼、缺乏安全感

  • 要離開熟悉環境,去面對陌生的人和事
  • 由個人生活轉變為群體生活模式,生活規律不能自主
  • 對入住院舍的誤解 — 「入去等死?」

2. 自覺被遺棄、自我價值低落

  • 要離開熟悉環境,去面對陌生的人和事
  • 認為子女無情,自覺遭家人遺棄

3. 失落感

  • 面對種種失去,例如健康、生活的自主、過往在家庭的角色、私人空間、畢生的珍藏、舊街坊及鄉里等,感到哀傷

正如孩子剛入讀幼稚園、升小學都會出現負面情緒,長者入住院舍初期亦難免感到失落或煩躁不安,這並不代表要放棄院舍生活。

4個方法協助長者入住院舍前做好心理準備

1. 共同決策,入住前作充分心理準備

先了解長者對入住院舍的想法;尊重長者,讓他們參與選擇院舍過程,以消除疑慮,減低無助感。安排實地參觀,向長者介紹院舍的服務、設施、收費,或透過光碟或單張,幫助長者了解院舍環境。

2. 加強歸屬感,多探訪保持聯繫

鼓勵長者帶同適量個人物件 (如紀念品、信物﹝或可以照片代替﹞、相片、慣用的水杯等),增強對新環境的親切感和歸屬感。長者既想見兒孫又擔心他們辛苦的矛盾心情,家人應予以體諒。

其實家庭支援是長者生活滿足感的主要來源,家人應安排定期探望。盡可能保留長者的房間,好讓節日時可帶長者回家度假,亦可讓長者存放重要物品,減少被遺棄的感覺。

研究顯示 ,長者往往因健康情況驟變,如認知障礙症、視力問題、跌倒等,而需要接受院舍照顧。很多長者會認為住進安老院等同無法再回家、失去自理能力必須等待照顧,甚至覺得在院舍「等死」。一般長者對院舍都有負面印象,抗拒住進安老院。如果長者在欠缺心理準備或帶著負面期望之下入住,院舍生活的適應將會難上加難。

長者本身是否自願入住、對院舍所持的態度,以及入住院舍前有否充分心理準備,會影響日後適應情況和對院舍生活的滿意度。身為子女,我們可從適應生活起居、休閒活動以至人際關係方面,細心照顧和關懷長者,均能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融入院舍群體生活。

長者入住院舍3種常見情緒反應

1. 恐懼、缺乏安全感

  • 要離開熟悉環境,去面對陌生的人和事
  • 由個人生活轉變為群體生活模式,生活規律不能自主
  • 對入住院舍的誤解 — 「入去等死?」

2. 自覺被遺棄、自我價值低落

  • 要離開熟悉環境,去面對陌生的人和事
  • 認為子女無情,自覺遭家人遺棄

3. 失落感

  • 面對種種失去,例如健康、生活的自主、過往在家庭的角色、私人空間、畢生的珍藏、舊街坊及鄉里等,感到哀傷

正如孩子剛入讀幼稚園、升小學都會出現負面情緒,長者入住院舍初期亦難免感到失落或煩躁不安,這並不代表要放棄院舍生活。

4個方法協助長者入住院舍前做好心理準備

1. 共同決策,入住前作充分心理準備

先了解長者對入住院舍的想法;尊重長者,讓他們參與選擇院舍過程,以消除疑慮,減低無助感。安排實地參觀,向長者介紹院舍的服務、設施、收費,或透過光碟或單張,幫助長者了解院舍環境。

2. 加強歸屬感,多探訪保持聯繫

鼓勵長者帶同適量個人物件 (如紀念品、信物﹝或可以照片代替﹞、相片、慣用的水杯等),增強對新環境的親切感和歸屬感。長者既想見兒孫又擔心他們辛苦的矛盾心情,家人應予以體諒。

其實家庭支援是長者生活滿足感的主要來源,家人應安排定期探望。盡可能保留長者的房間,好讓節日時可帶長者回家度假,亦可讓長者存放重要物品,減少被遺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