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地告別?食環署「生死博覽會」綠色殯葬展覽+生前身後規劃講座
人生最後一程,您想如何告別?傳統和綠色殯葬之間又要怎樣選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如何在生前規劃自己的「最後旅程」,歡迎參加食環署於 10 月 26 日在油塘社區會堂舉辦的「生死博覽會」,活動以「人生學堂」為主題,透過一連串星級嘉賓分享、生前身後服務機構攤位及展覽等,鼓勵大家預早做好生前規劃,讓生命畫上圓滿的句號。
Read more人生最後一程,您想如何告別?傳統和綠色殯葬之間又要怎樣選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如何在生前規劃自己的「最後旅程」,歡迎參加食環署於 10 月 26 日在油塘社區會堂舉辦的「生死博覽會」,活動以「人生學堂」為主題,透過一連串星級嘉賓分享、生前身後服務機構攤位及展覽等,鼓勵大家預早做好生前規劃,讓生命畫上圓滿的句號。
Read more有一段話很有意思:「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假設您剛剛去世,而您的靈魂正在參加您的葬禮。您會看到您的父母、朋友、親戚和同事都出現在您的葬禮上。您希望人們如何對您發表評論?得出最終結論時想要獲得的評估是您真正想要的成功。」
Read more失去摯愛是人生無可避免的經歷,尤其對年長者來說更是如此。近年全球疫情肆虐,不少人經歷了多重失落,哀傷累積之下,更難以從傷痛中走出來。面對這普世的人生課題,我們該如何自處?
Read more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但對於死亡的定義和時機,專家們仍有諸多爭議和未解之謎。近年來,心理學家和醫學專家從多個角度研究死亡的時機,為我們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本文將為讀者解析專家們從 7 個不同視角對死亡時機的研究成果。
Read more在人生的旅途中,失去至親是一段難以避免的經歷。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家近日經歷喪父之痛,她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整理成10點心得,為正在面對或將要面對類似處境的人提供參考。
Read more在現代社會中,死亡仍然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話題。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和思想觀念的改變,人們對於死後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斷演變。
Read more《美國電視真人秀節目《黃金單身漢》(The Golden Bachelor)首播吸引超過 1100 萬觀眾收看,72 歲喪偶的餐廳老闆 Gerry Turner 尋找第二春的故事引起廣泛關注。節目中 22 位 60 至 75 歲的女士爭相贏得 Gerry 的心,她們或是喪偶,或是離婚,都經歷過數十年的婚姻生活。
Read more相信很多沒有子女或後代的島友都被問過:「老來由誰照顧你?」有子女固然感覺比較有保障,但事實上,即使有子女,也未必人人能夠或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及早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
Read more隨著醫療進步,人類壽命延長,不少人到了 50、60 歲甚至 70 歲時才面臨失去父母的處境,變成「成年孤兒」。根據美國 2021 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約 11.7% 的人在 60 至 64 歲之間失去母親,當中大多數人在 50 至 54 歲之間失去父親(11.5%)。
Read more對於死亡,我們很多時都會選擇避而不談。與出生截然不同,準爸媽會為分娩制定詳細計劃、為寶寶準備物品,然而,卻只有極少數人會預先規劃臨終前的安排。到底為什麼我們對於人生的最後一程會這樣忌諱呢?
Read more生死有時,自古以來便是人生最大的奧秘與課題。臨終之際,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走向一個圓滿的善終,無憾地離開這個世界,但到底何謂「善終」呢?
Read more喪親之痛,無疑是人生中最痛苦的經歷之一。無論是親密朋友、長輩父母,還是兒女,當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一員,內心彷如遭受重創。有人或許會怨天尤人,痛不欲生;有人則強自鎮定,掩飾悲傷。但事實上,面對至親離世,悲痛欲絕是正常的反應,絕非軟弱的表現。
Read more當你正經歷哀傷時,照顧好自己比以往更加重要。失去至親所帶來的壓力,很快就會耗盡你的精力和情緒儲備。照顧好身心需求,將有助你渡過這個艱難時期。
Read more活得愈久,失去愈多親友是必然的事。老年帶來更多寶貴的人生體驗,但同時也讓人面對更多死別,這是一個令人矛盾的悲喜交集。我們渴望長命百歲,卻難免目睹身邊的人離世。
Read more我們對死亡的看法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改變。當我們年輕時,或許會認為 60、70 歲已算長壽。到年紀漸長,身邊朋友逐漸離世,很自然會開始思考:到底活到幾歲才算「夠老」可以安然離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