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摯友離世悲痛不已 分享5個走出傷痛方法 心情會隨時間慢慢平復
當我們年事已高時,總有一天要面對好友離世。當這種情況突如其來,沒有任何早期徵兆時,它可能會令人震驚。許多人說,摯友離世失去父母還要難受。
Read more當我們年事已高時,總有一天要面對好友離世。當這種情況突如其來,沒有任何早期徵兆時,它可能會令人震驚。許多人說,摯友離世失去父母還要難受。
Read more人生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情。因此,為那些依賴我們的人留下一份遺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下將會分享3個訂立遺囑時需要注意的細節,以確保你的意願能夠得到遵守。
Read more遺體堆肥外國新興的綠色殯葬方法,即係將人類遺體放置在特定的環境中,透過微生物的作用使其自然分解,將遺體轉化成有用肥料,節省傳統殯葬的空間和成本,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Read more近期在Netflix上熱播的一部紀錄片《Dick Johnson is Dead 老豆已死》深刻探討生命、死亡和悲傷等主題。這部紀錄片由美國紀錄片導演Kirsten Johnson執導,通過拍攝父親Dick Johnson的「假死」場景來面對父親的逝去和自己的哀傷。
Read more哀傷,是一種叫人難以面對的情緒,哀傷中的人有時會選擇斷絕與外界接觸以保護自己。然而,在沒有他人幫助下,哀傷的人更難走出悲痛的情緒。
Read more食環署將編配粉嶺和合石靈灰安置所第六期及東區哥連臣角新廈靈灰安置所合共1萬8千多個新建的可續期骨灰龕位,即日起至2023年4月17日接受申請。
Read more面對親人即將過世,內心雖然煎熬,但為了親人也必須做好臨終前的準備事項還。試試想像臨終者的感受,與他坦誠溝通,傾聽他的心聲,並多給他一些選擇和自主權,讓病人即使漸漸失去對身體的控制,但至少仍擁有內在的尊嚴。 在世者不妨調整個人情緒,採取積極的臨終關懷,與親人好好道別,讓他安然離開,雙方也不留遺憾。
Read more對生死教育有興趣的島友,不妨留意2023年2月25日至3月5日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辦的「留下來的故事」生命故事體驗館展覽,多項活動令人反思生命意義。
Read more「一直都想為晚年生活做好規劃,但咁多個範疇唔知從何入手」,如果以上係你心聲的話,不妨參加「晚期照顧 平安四寶」講座了解更多,費用全免,完咗講座仲有導賞團,帶你參觀晚期照顧服務中心。
Read more幾乎每個人離世之後,都會辦一場告別儀式,但日本著名作家、以《斷捨離》一書為人熟悉嘅山下英子,對於人生告別式卻有一番獨特見解,佢認為葬禮只不過係一個可有可無嘅儀式。
Read more之前分享過日本人流行「終活」,即係臨終前嘅準備活動,仍然在生時就為自己規劃好身後事。講到身後事,遺照當然不可或缺,日本就有一啲專為樂齡人士而設嘅影樓,提供紀念照、生前遺照嘅影相服務。
Read more日本善終守護師會會長柴田久美子,響2012年在日本創設「善終守護師」一職,為臨終人士提供從末期治療到蓋棺入殮之前為止,所涉及的生前死後服務。除此之外,柴田久美子亦致力推廣生死教育,鼓勵大家提早為「死亡」做準備。
Read more今年11月,羅蘭姐就踏入88歲。為人豁達的羅蘭姐,從來唔忌諱談論生死,她認為人人終須一生,無人避得過,人生難以預料,無人知道死亡幾時來臨,能夠平平安安過好每一日已經很好。
Read more愈來愈多人傾向身後用綠色殯葬,將骨灰撒放於紀念花園或指定海域。政府設立了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名冊,讓市民預早為自己計劃,並向家人表明心願,身後選擇綠色殯葬,令自己放心,至親安心。
Read more告別儀式除了在殯儀館舉行外,其實醫院亦有提供「院出」服務,意思即係由醫院出殯。離世者如果在醫院去世的話,親屬可以委託持牌殮葬商,考慮以「院出」服務在該醫院進行送別儀式,而唔租用殯儀館設靈。不過要留意,「院出」服務一般只適用於在該醫院去世的病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