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生命最後階段6步曲:一位無子女長者的親身經驗與建議
相信很多沒有子女或後代的島友都被問過:「老來由誰照顧你?」有子女固然感覺比較有保障,但事實上,即使有子女,也未必人人能夠或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及早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
Read more相信很多沒有子女或後代的島友都被問過:「老來由誰照顧你?」有子女固然感覺比較有保障,但事實上,即使有子女,也未必人人能夠或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及早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
Read more對於死亡,我們很多時都會選擇避而不談。與出生截然不同,準爸媽會為分娩制定詳細計劃、為寶寶準備物品,然而,卻只有極少數人會預先規劃臨終前的安排。到底為什麼我們對於人生的最後一程會這樣忌諱呢?
Read more生死有時,自古以來便是人生最大的奧秘與課題。臨終之際,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走向一個圓滿的善終,無憾地離開這個世界,但到底何謂「善終」呢?
Read more人生難免有終點,當病人步入生命最後階段,除了身體上的折磨,心理層面也會面對種種困擾。這時,家人的陪伴與關懷,不僅能讓臨終者感受被愛、被尊重,更能減輕他們的精神痛苦,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Read more當親友步向人生終點,身心狀況將會逐漸改變,若能事先了解他們可能出現的臨終徵兆,就能提早作好心理準備,做好善終準備,以同理心陪伴他們渡過這最後一段旅程。
Read more臨終前最後一刻到底會看到什麼呢?是否真的如電影所演,人生所有重要的時刻都會瞬間閃過?神經科學家在 2022 年剛好用腦電圖捕捉到一位病人在死前的大腦活動,為大腦在死亡過程中可能發揮的組織作用,以及臨終前的「生命回顧」體驗提供了新的見解。
Read more政府在憲報刊登公告,訂明 2024 年 6 月 3 日起,在院舍離世的院友生前如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離世前 14 日內曾接受一名註冊醫生診治,且死因證明書註明死於自然,則該死亡個案無須呈報死因庭。
Read more過去 8 年裡,心理學家 Bronnie Ware 擔任了許多臨終病人的家庭護理工作,那些病人知道自己病得很重,很多人只剩下 3 到 12 星期的壽命。
Read more政府為預設醫療指示、不作心肺復蘇術命令訂立法律框架,條例草案今日刊憲;讓末期病人選擇在居處離世的法例修訂則會於 12 月 1 日刊憲。措施旨在尊重病人選擇和提高臨終病人的生活質素。
Read more面對至親即將離世,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時刻。在這困難的時刻中,如何為即將離世的至親提供適切的身心靈照顧?在至親離世後,又有哪些重要事情處理呢?
Read more至親面對末期疾病,在剩下的時間裡,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十分重要。這種溝通不僅涉及疾病的情況和治療程序,還包括對死亡的討論。在這個敏感的時刻,以尊重和同理的方式與病人互動。
Read more就像去旅行前會列一份旅遊清單一樣,在準備人生的最後階段時,也應該列一份清單。日本近年流行「終活清單」的概念,意思是及早列出中希望在剩餘的有限時間裡,完成的重要事項或願望。終活一詞意指「最後的活動」或「最後的事情」。
Read more家人已經生病一段時間,醫生認為病情持續惡化且不可逆轉,建議採用紓緩治療?到底什麼是紓緩治療,對病人及其家屬有何幫助呢?
Read more近期在Netflix上熱播的一部紀錄片《Dick Johnson is Dead 老豆已死》深刻探討生命、死亡和悲傷等主題。這部紀錄片由美國紀錄片導演Kirsten Johnson執導,通過拍攝父親Dick Johnson的「假死」場景來面對父親的逝去和自己的哀傷。
Read more面對親人即將過世,內心雖然煎熬,但為了親人也必須做好臨終前的準備事項還。試試想像臨終者的感受,與他坦誠溝通,傾聽他的心聲,並多給他一些選擇和自主權,讓病人即使漸漸失去對身體的控制,但至少仍擁有內在的尊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