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20歲的面貌是上天給予,50歲的面貌是自己決定」關於老後生活的15句智慧名言

歲月似水長流,在年紀漸長之際,我們如何老有所依、保持年青心境、活出圓滿晚年?這 15 位長壽與成就非凡的賢人哲理,或許能為你解答保持健康和精神飽滿的活力之道!

智慧名言

「我等了110年才成名,我想盡可能長時間地享受這份名氣。」– Jeanne Louise Calment (1875-1997)

Calment 是有記載以來,最長壽的在世人類。在她 110 歲獲得「超世紀人瑞」的稱號時,依然風趣幽默,以活躍態度迎接人生,令世人讚嘆。

「如果你放棄所有讓你想活到 100 歲的東西,你就能活到 100 歲。」– Woody Allen (1935- )

這番看似矛盾的俏皮話,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雖然有些長壽的人都是有壞習慣的,但我們可以盡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加長壽的可能性。

「太多人年老時,以為必須按照日曆過活。」–  John Glenn (1921-2016)

身為太空人,Glenn 在 77 歲時仍登上太空船,成為美國最高齡的太空人。他的人生哲理告訴我們:不要被年齡枷鎖束縛。日曆是讓你了解日期的有用方法,但如果你讓自己受到實際年齡的限制,就可能會失去潛在的有價值的機會。

「假如你不知道自己多大年紀,你會覺得自己有多大年紀呢?」 – Satchel Paige (1906-1982)

這位棒球傳奇人物的名言與 John Glenn 的名言相似。他的職業生涯一直延續到 60 多歲。Paige 暗示,人們太執著於年齡,以至於我們允許它來定義我們的身份。突破年齡框框,你我將活得更自在。

「20 歲的面貌是上天給你的,50 歲的面貌是你自己決定的。」– Coco Chanel (1883-1971)

在醫美時代之前,這位時尚大師明智地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臉上會出現不同的紋路。20 歲的時候,你還沒有這些皺紋,但到 50 歲的時候,你的典型表情就會刻在你的額頭、眼睛和嘴巴周圍。要繼續微笑,臉部皺紋就會給人一種更友善的感覺。

「那些認為沒有時間做運動的人,遲早要找時間應付疾病。」– Edward Stanley (1826-1893)

別再以繁忙工作為藉口,推卻恆常運動的重要性了。早在中世紀初期,這位英國政治家就提倡,健身運動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時至今日,運動對健康益處的科研數據已不勝枚舉,可見他的這番老生常談絕非無稽之談。

「我已經到了這樣的年紀,如果有人告訴我穿襪子,我就不必穿了。」–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這位物理學大師擅長機智語錄,這句說話正道出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研究發現,人年紀漸長後,會比年輕時更加任性而欠自律。換句話說,到了晚年,人們可盡情表達自我,不受世俗約束。

「不要試圖永生,你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 (1856-1950)

這番話似乎有點令人沮喪,但只要你認清人生有限,接受生命有盡頭,說話就變得充滿正能量。這位愛爾蘭劇作家活到 94 歲,確是明白生命短暫的天命,因此要充分利用你所擁有的生活,並盡可能地享受它。

「到了 80 歲,人已經學會了所有事物,只是容易遺忘而已。」– George Burns (1896-1996)

這位演員扮演過「上帝」一角,認為長者最大的挑戰是記憶力退化。研究指出,老年人無法及時召喚積存的知識,而非未能儲存新資訊,他們只需配合適當的記憶策略,就可盡量保持腦筋清晰。

「睿智的人不會為歲月所帶走的東西而傷心,反而懷緬它留存下來的一切。」–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這句話體現了多重智慧:首先,長者擁有獨到見解,只集中於最重要的事物。其次,斤斤計較歲月流逝,反而會令自己精神受損。同時,憑藉積極心態,專注於自身優勢而非不足,更容易保持精神飽滿。

「溫和愉快的人,永不會感到壓力重重;但對性情乖戾的人,無論年輕或老年,人生似乎都充滿重擔。」– Plato 柏拉圖 (公元前 427-346)

柏拉圖的這一明智觀察完全符合「五大性格特質」研究人員的發現:年輕時就抑鬱焦慮的人,日後到了 40 歲左右,極易面對中年危機。雖則人人皆可改變性格,但高度神經質的人似乎較難順利適應中老年。

「我等了110年才成名,我想盡可能長時間地享受這份名氣。」– Jeanne Louise Calment (1875-1997)

Calment 是有記載以來,最長壽的在世人類。在她 110 歲獲得「超世紀人瑞」的稱號時,依然風趣幽默,以活躍態度迎接人生,令世人讚嘆。

「如果你放棄所有讓你想活到 100 歲的東西,你就能活到 100 歲。」– Woody Allen (1935- )

這番看似矛盾的俏皮話,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雖然有些長壽的人都是有壞習慣的,但我們可以盡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增加長壽的可能性。

「太多人年老時,以為必須按照日曆過活。」–  John Glenn (1921-2016)

身為太空人,Glenn 在 77 歲時仍登上太空船,成為美國最高齡的太空人。他的人生哲理告訴我們:不要被年齡枷鎖束縛。日曆是讓你了解日期的有用方法,但如果你讓自己受到實際年齡的限制,就可能會失去潛在的有價值的機會。

「假如你不知道自己多大年紀,你會覺得自己有多大年紀呢?」 – Satchel Paige (1906-1982)

這位棒球傳奇人物的名言與 John Glenn 的名言相似。他的職業生涯一直延續到 60 多歲。Paige 暗示,人們太執著於年齡,以至於我們允許它來定義我們的身份。突破年齡框框,你我將活得更自在。

「20 歲的面貌是上天給你的,50 歲的面貌是你自己決定的。」– Coco Chanel (1883-1971)

在醫美時代之前,這位時尚大師明智地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臉上會出現不同的紋路。20 歲的時候,你還沒有這些皺紋,但到 50 歲的時候,你的典型表情就會刻在你的額頭、眼睛和嘴巴周圍。要繼續微笑,臉部皺紋就會給人一種更友善的感覺。

「那些認為沒有時間做運動的人,遲早要找時間應付疾病。」– Edward Stanley (1826-1893)

別再以繁忙工作為藉口,推卻恆常運動的重要性了。早在中世紀初期,這位英國政治家就提倡,健身運動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時至今日,運動對健康益處的科研數據已不勝枚舉,可見他的這番老生常談絕非無稽之談。

「我已經到了這樣的年紀,如果有人告訴我穿襪子,我就不必穿了。」–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這位物理學大師擅長機智語錄,這句說話正道出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研究發現,人年紀漸長後,會比年輕時更加任性而欠自律。換句話說,到了晚年,人們可盡情表達自我,不受世俗約束。

「不要試圖永生,你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 (1856-1950)

這番話似乎有點令人沮喪,但只要你認清人生有限,接受生命有盡頭,說話就變得充滿正能量。這位愛爾蘭劇作家活到 94 歲,確是明白生命短暫的天命,因此要充分利用你所擁有的生活,並盡可能地享受它。

「到了 80 歲,人已經學會了所有事物,只是容易遺忘而已。」– George Burns (1896-1996)

這位演員扮演過「上帝」一角,認為長者最大的挑戰是記憶力退化。研究指出,老年人無法及時召喚積存的知識,而非未能儲存新資訊,他們只需配合適當的記憶策略,就可盡量保持腦筋清晰。

「睿智的人不會為歲月所帶走的東西而傷心,反而懷緬它留存下來的一切。」–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這句話體現了多重智慧:首先,長者擁有獨到見解,只集中於最重要的事物。其次,斤斤計較歲月流逝,反而會令自己精神受損。同時,憑藉積極心態,專注於自身優勢而非不足,更容易保持精神飽滿。

「溫和愉快的人,永不會感到壓力重重;但對性情乖戾的人,無論年輕或老年,人生似乎都充滿重擔。」– Plato 柏拉圖 (公元前 427-346)

柏拉圖的這一明智觀察完全符合「五大性格特質」研究人員的發現:年輕時就抑鬱焦慮的人,日後到了 40 歲左右,極易面對中年危機。雖則人人皆可改變性格,但高度神經質的人似乎較難順利適應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