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女子被大量雜物壓住倒斃家中|囤物可構成危險,親友該如何幫助囤物者?
日前,一宗發生於新蒲崗的新聞令人唏噓不已。58 歲女子與弟弟失聯兩日後,被發現倒臥於自家單位內,身體被大量雜物掩埋,只露出一截手臂。消防員趕到現場救援,惟女子已經不治,警方正調查事件。因現場放滿大量雜物,環境凌亂,女子疑被跌下的雜物砸中斃命。

這宗悲劇令人震驚,然而,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被雜物壓死」的個案,長者有囤積雜物習慣的話,可能會對日常生活構成危險。其實長者之所以會囤物,與心理、情感、成長背景不無關係。
為何長者特別容易「捨不得掉」?
對很多長者來說,捨不得丟東西不是貪心,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哲學。
尤其是年少時家境清貧,經歷過物資短缺的年代,一件衣服穿十年、一個膠袋重用多次的長者,珍惜物品是常態。這些習慣代代相傳,即使後來生活改善,仍然抱持「總有一日會用得著」、「掉咗好可惜」的想法。
而當人步入晚年,子女搬出,社交圈收窄,某些物件更成為情感的寄託。每一份舊報紙、每一件衣物、每一張舊信,背後都有回憶,難以割捨。
囤積,何時由「節儉」變成「危機」?
囤積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當物件愈積愈多,空間愈來愈少,生活質素開始受影響。
你可能曾到過一些親友的家,廚房只剩下一條走道、客廳變成雜物堆、床鋪只剩一半空間睡覺。這種狀況不但增加跌倒風險,還可能引致火警、衛生問題,甚至像今次事件般,堆積物品不穩跌下,釀成悲劇。
更嚴重的是,這種習慣往往與心理健康相關。有研究指,囤積行為與焦慮、抑鬱、創傷經歷等有關,部分個案甚至發展成心理疾病——「囤積症」。
親友可以怎樣幫助囤物長者?
要幫助長者改善囤積習慣,責怪並無作用,反而應該由關心出發,陪伴他們慢慢放下。
1. 傾偈先行,不要急於「執屋」
先從聊天了解囤物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否對某件物品有特別回憶、是否缺乏安全感。長者並不是不講道理,只是需要理解與耐性。
2. 一次一點,慢慢清理
與其一次過「大執位」,不如每天收拾一個角落。例如:「不如今日齊齊清下呢個櫃,睇下有咩唔要啦。」
3. 給予選擇與掌控感
不要代替他們決定哪件物品丟掉哪件留下來,應由他們親自決定。這樣不但可減少抗拒感,亦有助他們重拾對生活的主導權。
這宗悲劇令人震驚,然而,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被雜物壓死」的個案,長者有囤積雜物習慣的話,可能會對日常生活構成危險。其實長者之所以會囤物,與心理、情感、成長背景不無關係。
為何長者特別容易「捨不得掉」?
對很多長者來說,捨不得丟東西不是貪心,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哲學。
尤其是年少時家境清貧,經歷過物資短缺的年代,一件衣服穿十年、一個膠袋重用多次的長者,珍惜物品是常態。這些習慣代代相傳,即使後來生活改善,仍然抱持「總有一日會用得著」、「掉咗好可惜」的想法。
而當人步入晚年,子女搬出,社交圈收窄,某些物件更成為情感的寄託。每一份舊報紙、每一件衣物、每一張舊信,背後都有回憶,難以割捨。
囤積,何時由「節儉」變成「危機」?
囤積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當物件愈積愈多,空間愈來愈少,生活質素開始受影響。
你可能曾到過一些親友的家,廚房只剩下一條走道、客廳變成雜物堆、床鋪只剩一半空間睡覺。這種狀況不但增加跌倒風險,還可能引致火警、衛生問題,甚至像今次事件般,堆積物品不穩跌下,釀成悲劇。
更嚴重的是,這種習慣往往與心理健康相關。有研究指,囤積行為與焦慮、抑鬱、創傷經歷等有關,部分個案甚至發展成心理疾病——「囤積症」。
親友可以怎樣幫助囤物長者?
要幫助長者改善囤積習慣,責怪並無作用,反而應該由關心出發,陪伴他們慢慢放下。
1. 傾偈先行,不要急於「執屋」
先從聊天了解囤物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否對某件物品有特別回憶、是否缺乏安全感。長者並不是不講道理,只是需要理解與耐性。
2. 一次一點,慢慢清理
與其一次過「大執位」,不如每天收拾一個角落。例如:「不如今日齊齊清下呢個櫃,睇下有咩唔要啦。」
3. 給予選擇與掌控感
不要代替他們決定哪件物品丟掉哪件留下來,應由他們親自決定。這樣不但可減少抗拒感,亦有助他們重拾對生活的主導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