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百歲人生與你之五:收成篇 (上) – 思考人生意義 探索「可能之自我」

本篇的標題是收成篇,副題是:「百歲人生能否種出善果?」

人生意義

閱讀本篇前,請先看上篇:百歲人生與你之四:摸石篇 (下) – 謝家駒的人生轉型,從企業高層、到創業、到提早退休、到創辦社企

這就帶出了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的問題。假如你不相信人生有意義的話,甚麼收成或善果也無從說起,亦毋須討論。但是究竟人生有沒有意義?

不妨百度一下

假如你百度一下這個題目,你會發覺很多人也問這個問題,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以下是一些看法:

.為活而活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
.人生本身沒意義,你賦給它意義便有意義
.也許人生的意義就是無悔此生
.人生意義就是幸福快樂地過一辈子

很多人發表意見,這本身就反映出很多人關心及思考這問題。但當然沒有標準答案。

維基百科又如何?

假如你在 Wikipedia 搜尋 The Meaning of Life,你會發覺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哲人智者探討這個問題,分析及論述的層次顯然高得多,但結論一樣是莫衷一是。

換一個角度

我們不妨換一個方式來看這個問題,請嘗試回答下列問題 – 真的,請儘量問心無愧地回答這些問題:

.你八歲的子女問你: 人生有甚麼意義?
.你中了獎卷的頭獎,得到一大筆獎金,你打算將一半捐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你會如何選擇那些是有意義的事?
.你不幸患上絕症,只有半年的壽命,你希望好好地運用這些時間,你會選擇做甚麼?

我們又不妨在設想下列的情景:

.大敵當前,國家淪陷危在旦夕,你會否冒生命危險參軍抗敵? 為甚麼?
.你有經濟條件舉家移民到海外定居,你會否作此決定,最重要的考慮是甚麼?
.你所處的社會面臨眾多社會問題,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你會如何自處? 主要考慮是甚麼?
.你是一個傷殘人士,既無謀生技能,又備受社會歧視,對親人是沉重負擔,也沒有知己朋友。生無可戀,你會否結束自己的生命? 主要考慮是甚麼?

以上的問題,當然也沒有標準的答案,你可以不回答,但如果你回答的話,你的答案就反映出你的選擇,你的價值觀念,你的個人取捨。別人難以說你是對或錯,但你自己要承擔抉擇的後果。

以上的討論,是想說明人生有否意義,確實沒有人可以代你回答。

《百歲人生》一書的啟示

1. 長壽可以令人們對社會多作貢獻

兩位作者認為,一般人有點意外地壽命長了20、30年,這可以令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為所處的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他們觀察到,一直以來不少人在退休之後,都會想辦法回餽社會,但是時間未必很長,現在百歲人生在望,他們可以拿出更多時間去思考,計劃及執行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人生意義-貢獻

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在初民階段時,人類每天都為生存而掙扎,即是每天都在「工作」,沒有所謂教育或退休,亦沒有人有閒餘時間去思考人生有否意義的問題。

直至農業社會的來臨,生產盈餘首次出現,一個極少數目有閒餘又有智慧的人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這也是人類有異於其他動物的分水嶺,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能作自我反省,思考我們為甚麼會存在。

在長期的農業社會演進過程中,絕大部份人終生的活動仍然是為了生存而工作。所謂教育也不是一個人生階段,亦未有出現退休這現象。

工業社會的出現,才慢慢催生了教育作為一個準備工作的階段。正規的教育時間逐步延長,「退休」 這個概念亦只在二十世紀初才生根。漸漸形成三大階段的人生觀。

即使在工業社會初期,思考人生意義仍是少數人的專利。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傳統觀念的演變,宗教力量的日趨式微與及世界不同宗教的交流及相互影響,與及閒餘的普及化,愈來愈多人開始自我反省人生的意義及目的。他們通常不會像哲學家一樣有系統地去探索,分析及論述,但他們會採取適應自己思維能力的方法去尋找答案。

百歲人生的出現,令更多的人有時間,有能力,有動機去思考這個問題。

關於動機,《百歲人生》一書的分析可謂可圈可點。

首先,百歲人生看似是天賜的,但活到百歲只是個可能性,能否達致,就要看個人的造化。

第二,要充分享受百歲人生,需要長期的策劃,部署,準備,及貫徹的執行。

第三,百歲人生中,肯定會有多次的轉型,每次都會遇到莫大的挑戰及出現艱巨的過渡,不單需要勇氣及毅力,更關鍵的是你會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要進行?這時你便要清楚反省及確定你的價值及意義所在,否則你不會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所以,你會有很大的動機去思考你的人生意義。亦因為這樣,長壽會令更多人探索對社會多作貢獻。

2. 在不同階段都會面對人生意義問題

百歲人生會令更多人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包括年輕的人。事實上,《百歲人生》一書強指出,在百歲旅程中,並不會只在退休階段才探索人生意義,而是在不同階段中都會面對這個議題。特別是求學階段,會出現重大變化。

正如就業階段會很大機會延長一樣,對大多數人來說,求學階段亦很可能會擴大。而且不單是年期的增加,而是在內容及形式上會有突破性發展。其中一個日受歡迎的形式,就是所謂「探險期」。這是指正規教育之外的一種個人探索,通常包括時間相當長 (如半年到一,兩年) 的遠程旅程,在一個或數個陌生的國家生活,其中可能到處遊覽,工作,打散工,學習當地語言,或當義工等,各適其式。

探險期的作用是讓年輕人擴闊眼界,接觸不同社會,文化,價值觀,從而更了解自己喜歡甚麼,嚮往甚麼,追求甚麼。這對每一個人塑造自己的性格,價值,而至人生意義都會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可以預見,百歲人生中,愈來愈多人會把求學階段不再局限於獲取學歷或專業資格,而將之擴大為探索人生價值的準備。

這種探索不會一就即至,而是會貫徹到漫長人生不同大小的階段,特別是每次醞釀轉型的關鍵時刻,個人的價值及人生目標都會成為重要反省的對象,或要修改,或受肯定,或要放棄。

人生意義-探索

3. 探索「可能之自我」(Possible Selves)

《百歲人生》一書提到一個頗新穎的概念 Possible Selves,故且翻譯作「可能之自我」。百歲人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期間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眾多角色的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你不會被第一個角色支配終生。另一個好處,是你可以選擇你的角色。基本上,每一次轉型都會碰到同樣的情況: 若是轉型成功,新的角色是甚麼?

亦因為如此,轉型過程中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加強自我認知。現在的我有甚麼不足? 為甚麼要轉型? 我會轉成甚麼樣子? 現有的我有甚麼不應改變? 為甚麼不應改? 假若這些也改變了我是否仍然是同一個人?

就在加強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很大機會會反省到自己的價值觀及人生目標。這些當然也可以改變,但你可以有意識地去選擇,甚麼該變,甚麼不該變。通常只有在重新肯定了自己的價值觀及人生目標後,轉型才有意義,與及你才會有強烈的動機及動力去進行。

你會告訴自己,有些東西是不變的 – 我仍是我 – 但其他卻可以放手去變。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感到隨波逐流,讓外在環境支配了你的命運。這就是發現「可能之自我」的意義所在。

4. 生命影響生命

在《百歲人生》一書中,作者多次提及到「典範」(Role Model) 的作用。他們指出,百歲人生始終是新生事物,並沒有太多前人的經驗可以給人們作借鏡,但是漸漸地,我們會聽到其他過來人的故事,他們的想法,做法及結果,可能帶給我們莫大的的啟示。這些典範中,會有很多令人感動,令人響往的事蹟,反映出當事人的價值取向及人生目標。他們並不一定成為我們模仿的對象,但肯定會給予我們衝擊及啟發。

英諺說得好: 「The world is not made up of atoms,it’s made up of stories。」這也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至佳詮釋。

(未完待續)

筆者:

謝家駒 仁人學社主席及<進優行動計劃>聯合創辦人

相關閱讀:百歲人生與你之四:摸石篇 (下) – 謝家駒的人生轉型,從企業高層、到創業、到提早退休、到創辦社企